用户登陆

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
用户注册

  • 获取验证码

2021

02月09日

人人公益,处处可为

  • 来源:中国社会报
  • 字号:
        工休时间,汽车修理工王国林像往常一样掏出手机,在“公益上海”微信公众号上浏览着新近发布的公益岗位,很快他选择了第523号公益基地上海市全欣公益服务中心组织的、带领特校孩子做运动的志愿活动。每周一次的志愿服务已成为王国林生活的一部分。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在上海,像王国林这样随时参与公益的行为,正在成为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。上海已持续开展4年之久的万家公益基地建设,大大促进了公益全民化、志愿生活化,让“人人公益,处处可为”成为现实。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日前,上海市民政局党组书记、局长朱勤皓把第10000号公益基地的铭牌授予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,标志着万家公益基地建设计划如期完成。至此,以“公益上海”为平台、“公益基地”为载体、“公益护照”为保障、“公益顾问”为纽带的公益服务体系已经形成。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公益岗位遭“秒抢”,需求和服务精准对接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“真没想到我们的项目这么火爆,每周10个家庭的名额刚发布就‘秒没’。”第3175号公益基地崇明区建设镇滧东村村民委员会负责人告诉记者,每到周末,来自市区的志愿者就会来到他们的农场,通过“自制湿垃圾肥料换果蔬” 或者“劳动换食宿”方式参与公益。因活动互动性强、内容新颖,名额总被“秒抢”,堪称一岗难求。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新冠肺炎疫情更让蕴藏在民间的公益力量爆发出巨大能量。“公益上海”平台的数据显示,仅在2020年2月,全市有近万名志愿者参与疫情防控。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而在前些年,上海市民政局的工作人员还经常被人这样询问:“应该去哪儿做志愿服务?”“志愿服务就是去敬老院、福利院送温暖吧?”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长蒋蕊介绍说:“过去,志愿服务的提供方式、服务内容相对单一、志愿服务的多头管理等问题,的确影响了市民参与公益的积极性。”为打破困局,实现公益需求和公益供给的有效对接,上海于2016年启动“公益之城”计划,公益基地建设应运而生。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公益基地是什么?据记者了解,公益基地不是一个专门机构,企事业单位、社会组织、村(居)委都可以申请成为公益基地。由区级民政部门审核把关,市级民政部门再统一进行命名和挂牌。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公益基地既可以是志愿服务的直接供给方,也可以是公益中介平台,对接公益需求和公益供给。公益基地主要分为场馆类、服务类和社区类:拥有相对固定活动场域的单位可作为场馆类公益基地,如博物馆、医院等,可以直接招募志愿者开展服务;社会组织和企业可以作为服务类公益基地,对接公益资源、设计公益服务项目;村(居)委会属于社区类公益基地,以社区居民、驻区单位为主体,引导组织社区志愿服务团队开展服务。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“万家公益基地就是一万个公益服务平台,丰富多彩、各具特色的项目、岗位,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志愿者来这里打卡服务。”上海市民政局职业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处处长张静表示。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为了给每一份爱心善意找到精准归属,“公益上海”微信公众号诞生了。公众号实时上传公益基地志愿服务信息,志愿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服务的时间、地点和内容,根据个人爱好和特长选择项目,还可以通过平台对项目进行点评,及时反馈问题,并实现实时打卡签到、记录服务时数等功能。这一切,让公益变得便捷、高效、精准。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4年间,公益基地如雨后春笋般落地沪上,涵盖了教育、文化、卫生等各大领域。截至2020年底,全市已建成10088 家公益基地,累计在“公益上海”发布公益岗位1.7万个,发放公益护照35万本,累计志愿服务时长125万小时。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公益全民化背后的专业力量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公益之心,人皆有之。公益基地吸引了越来越多像王国林一样的热心市民,在他的带动下,十几名同事也加入了公益大军。由于表现出色,王国林被评为2020年度上海市劳模。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“公益基地为每一个普通人提供了奉献社会、服务他人的平台,促进了公益的全民化,让每个市民都投身其中、成为主角。”蒋蕊说。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全民公益的背后是专业力量的支撑,第20号公益基地上海市社会工作者协会就是其中一支专业力量。协会有专人管理公益服务,并设有一支由社工师组成的志愿者服务队伍,指导其他公益基地采用需求和问题导向,设计公益服务项目,其与1号公益基地上海新闻广播电台合作打造的“社工分享计划”则是专业合作的范本。据上海市社会工作者协会秘书长解国平介绍,该项目由协会招募社工志愿者,负责接听“直通990”热线,从专业角度解答市民关注的亲子关系、邻里纠纷、就业等热点问题。此外,协会还设有十几支社会工作专委会,每支专委会指导下设社工机构开展公益服务。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是卫生系统的公益基地,“梦想医学院”是基地的志愿服务品牌项目。据医院社工部主任傅丽丽介绍,公益基地项目专门招募有专长的志愿者,根据医院的特点设置公益岗位。社工部还把“梦想医学院”开在了医院附近的地铁站里,馆内设有仿真医疗设备,每天有志愿者前来为求医的小朋友介绍医生检查的过程,帮助孩子们克服求医的恐惧心理,深受家长和小朋友们的欢迎。在社工部的指导下,医院共组建了54支医疗志愿服务团队,累计有5000余名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。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政府主导,铺好路、搭好桥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公益事业需要全社会广泛参与,政府的职能体现在统筹规划和制度设计上,为全民参与铺好路、搭好桥。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从“公益之城”计划开始,上海市民政局就搭建了清晰的制度框架和行动路径,即建立一套公益制度体系、搭建一个公益平台、建立一万家公益基地、形成一批公益项目、凝聚一批公益人才等十项具体目标。随后,根据万家公益基地的建设目标,制定了《上海市公益基地创建与管理办法》等配套规范性文件,进一步完善公益基地的创建流程、评定机制等。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在规范和强化民政志愿服务行政管理职能上,上海民政近期又前进了一步。“将公益基地命名作为市民政局的权力事项、公益护照发放作为服务事项,正式纳入了上海市政务服务事项清单,并接入‘一网通办’‘随申办’等政务服务信息平台。”张静告诉记者。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“政府只是搭台,社会各方才是公益服务大戏的主角。”蒋蕊表示。为了推动全市各条线志愿服务的协同发展,上海市民政局做了大量的推进工作,如联合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了《关于开展志愿服务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》,为中小企业依法依规开展志愿服务提供指引。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,在全市培育公益顾问1900人,他们分布在各个街镇,引导所在区域有意向的企事业单位申请创建公益基地,协助社区和市民开展志愿服务。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在公益基地建设中,市区两级民政部门分工明确,市级民政部门发挥统筹、督促和推进作用,区级民政部门负责日常的监督管理,重点关注志愿服务开展情况和志愿者的管理。在公益基地的组织管理上,一些区级民政部门还采用了政府购买服务的方法,如闵行区民政局以项目化方式,委托上海立群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运营公益基地、培育特色项目。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“建筑是可以阅读的,街区是适合漫步的,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。”这是上海市委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的发展目标。建设有温度的城市,公益无疑是最好的诠释和表达。正如朱勤皓所说:“公益是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,一定意义上代表城市综合发展水平。”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(来源:中国社会报2021.2.9)